2009年,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的转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资源型城市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共同性问题,铜川依托现有工业基础,走上循环经济之路,开启转型发展的大幕。
地处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地带的铜川, 煤炭 、 石灰石 等资源储量丰富。计划经济时代,煤和水泥曾带给这座西北小城无限荣耀,也为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而今面对资源型城市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共同性问题,铜川依托现有工业基础,走上循环经济之路,开启转型发展的大幕。
中央“输血”带动地方“造血”
因煤而兴的铜川,经济结构中煤的比重曾一度高达80%以上。然而,资源开挖终有尽,经过多年开采,铜川的煤炭资源将在21世纪中叶枯竭。
经济和民生的困局倒逼铜川调整经济结构。自上世纪90年代末,铜川通过开发建设新区、培育新兴产业的方式,自主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
2009年,铜川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的转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央财政对铜川转型工作给予了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支持,累计下发资金14.46亿元,并将这一政策延续到2016年;同时在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就业、产业多元化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累计拨付中央预算资金2992万元。
中央“输血”带动地方“造血”。
“一方面,上‘新’不弃‘老’,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铜川市市长杨长亚说,“面对全国范围煤、电、铝、水泥产能过剩的紧迫形势,铜川下大气力发展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
铜川以董家河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为主阵地,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打造煤—电—铝—水泥—陶瓷联产联营的循环经济新样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电企业技改,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促进传统产业换代升级。
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立于2010年,该园区以铝产业为主,优先发展“航汽铝”等深加工产业为主导,打造“煤—电—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走出一条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另一方面,全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形成以现代服务、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中医药、接续能源、现代农业六大接续产业体系。目前,接续产业占铜川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煤炭采掘业占比下降到28.26%,初步实现了由单一产业支撑向多门类产业拉动转变。
60载老煤矿将成“工业遗址公园”
铜川市东郊十余公里处的群山中,坐落着我国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机械化竖井煤矿——王石凹煤矿。今年10月,由于资源枯竭,以及开采成本与煤炭价格倒挂这两个主要原因,始建于1957年、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王石凹煤矿正式关井。
11月下旬,记者来到王石凹煤矿。保存完好的前苏联专家楼、苏式选煤楼讲述着矿区的历史;整齐排列的餐厅、工人俱乐部、医院展现了曾经的荣耀;行人罕见的街道、空旷的办公楼、斑驳的运煤车则揭示了当下的艰难。
“今年5月份煤炭平均售价跌到了每吨128元,多出煤就多亏损。此外,与陕北的现代化煤矿相比,我们的开采条件已经相当落后。”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王鹏说。
王石凹煤矿隶属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铜川矿业公司。为了应对煤市严冬,包括王石凹煤矿在内,铜川矿业公司今年已关停了3座矿井、整合2个矿井,这意味着铜川矿业公司4300名职工面临再就业。
“王石凹煤矿承载了两代甚至三代煤矿工人的青春与梦想,我们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它就此凋敝,同时也要为2000多位职工和3800多位退休人员寻找出路。”王鹏说,在铜川的煤炭发展史上,王石凹煤矿有着“开拓者”的位置,如今他们拟将文化旅游业作为公司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将王石凹煤矿打造为“工业遗址公园”。
“煤城”光环渐褪 上“新”不弃“旧”
王石凹煤矿的兴衰沉浮,是铜川煤炭产业的一个缩影。煤炭的开采,带动了水泥、电解铝行业的发展,使铜川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能源建材基地。
杨长亚告诉记者,目前铜川84万人口中有1/4是铜川矿业局的职工及家属。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不仅是工业稳增长的必要做法,也是保障居民就业和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二五”期间,铜川坚持改造提升煤炭、水泥、铝三大传统产业,通过出台深化产销衔接、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不断延伸煤、电、铝、水泥传统主导产业链条,推动传统产业负重前行。
——大力实施煤矿企业技术改造。2014年,采煤机械化率达到90%,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30%以上。
——实施水泥企业“走出去”战略,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市卡伯塔盖宜工程公司和肯套市政府签订两条日产5000吨、设计投资18.72亿元的干法水泥生产线合同项目。
——关停落后电解铝生产线,着力加快技术改造。年产30万吨碳素项目建成投产,促进铝产业优化升级。
“以煤发电、用电炼铝、电厂灰渣用作水泥生产原料,这就是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百锁告诉记者,这有利于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延伸铝产业的产业链,增加铝产品附加值。
目前,园区内的陕西美鑫、陕西铭帝两大企业投资项目已相继开始生产,今年前9个月,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61.77亿元,同比增长21.2%;工业增加值可完成9.83亿元,同比增长14%;完成就业人数逾5220人,吸纳社会就业996人,中期将超万人。综合经济社会效益凸显。
“生产附加价值高、可适用于航空航天工程的航汽铝,一直是我们园区的目标,也可以说是我们的‘飞天梦’。”董家河工业园区党委书记李海宝说,如今这个目标快要实现了。
据了解,美鑫公司30万吨铝镁合金、20万吨航汽铝加工项目已经纳入陕西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16年12月底,美鑫主体项目将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建成以后到明年的产值在60亿元左右。